当地政府给受困司机送来的600份盒饭,除了直接的物质救助作用,还有更大的社会意义。仔细梳理,我以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地方政府放大了“公共”视野,主动以“大公共”思路,来认识自身职责。作为地方政府,管好自己辖区的人和事,肥水不流外人田,多取少予,几乎是一些地方官员们下意识的思想和行为。但是在一个以流动为特征的开放社会,这样的意识与现实社会的文明反差也在日益加大。以冷漠的态度面对外来过客的人和事,已经与当前备受推崇的普适价值观形成背离。这600份盒饭,让人看到当地镇政府从观念上正在扭转这样的背离。
二是以最生动的公益行为,为当地做出最有效的形象宣传。如今,“形象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地方政府不惜重金做形象宣传的比比皆是,但效果如何却大多无法量化。而从传播规律来看,宣传的正面有效性,除了覆盖面的大小,更多取决于信息的立体感及对信息的是非判断。受困于路上的司机们,虽然人数不多,但是600份盒饭给他们带来的温暖,却可能把对当地政府的好感,在自己的记忆中珍藏一生。如果再通过他们的口头传播和媒体的相关报道,其正面效果同样不容小视。
天灾面前,旅途之人承受灾害之祸,自身备感无奈。被困在路上的人们,也许只是当地的匆匆过客,但能否向他们伸出一双援手,传播一份爱心,留下功德口碑,却往往是考验灾区人们、尤其是灾区政府人心冷暖的重要之举。与“20元一袋方便面”的小贩赛跑,大榆树镇政府开了个好头,其他地区的地方政府,是否也具备了这样的责任意识呢? 马龙生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