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暴雨预警过程中,气象部门本来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放弃了全网群发短信这一最高效的告知手段,为其工作留下明显的硬伤。
7月21日的大暴雨为什么气象部门没发送预警短信?北京市气象局负责人表示,手机预警信息发送尚有技术障碍,北京人口特别集中,发送短信的基站却十分有限。但戏剧性的是,北京联通、北京移动等电信运营商却不认可气象部门“发短信存在技术障碍”的说法,表示全网发送短信不存在技术障碍,此前已与市政府合作多次。(7月23日中广网)
手机预警到底是否存在技术障碍?从技术上,相信运营商的说法是对的,这从大家日常收到的各种政府群发短信可证,去年在同样基站条件下,仅除夕一夜,北京的手机用户就发送了共10亿条短信。
当然,运营商的反驳也并不能说明气象部门在撒谎,具备千万级短信群发能力的是运营商,而气象部门自有的“短信终端发送渠道”就相当有限,其“一秒钟最快能发出去400条”的表述也合理。
但问题是,在预测到特大暴雨后,既然已经有过多次市政府与运营商大规模全网群发短信的合作经验,又明知自有的短信终端不堪使用,气象部门是否选择了去求助运营商对市民广而发之呢?是意识问题,机制问题,沟通问题,还是经费问题?
在这次暴雨预警过程中,气象部门本来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放弃了全网群发短信这一最高效的告知手段,为其工作留下明显的硬伤。
气象信息只有被公众所利用才有意义。事实上,过度依赖自有气象短信服务平台,而缺乏向运营商、公众免费提供手机短信预警动力的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
严格说公众获得气象信息是不应该收费的,但在某些气象部门,气象信息又常被看做一种可以垄断的资源,很多气象部门下属有专门负责销售天气预报的SP服务商。2007年,某省会遭遇暴雨袭击,由于当地气象局放弃移动运营商,而让自家公司发送预警信息,使大部分市民没接到暴雨预警,最终导致至少2人死亡。当地气象局称:“负责发送灾害气象预警短信的河南华云公司因技术原因,他们只能优先发送短信给交费定制天气预报的手机用户。”
人命关天,公众利益天然第一,希望此类悲剧不会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