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下午,湖北宜都市二中女教师周玉兰携带659份高考准考证,从学校本部送往高三年级所在地途中,遭遇劫匪。她在头部被钝器击破、鲜血直淌的情况下,忍痛护住了所有准考证,自己的钱包却被抢走。她用生命保护准考证的义举,受到市民称赞。(见6月6日《楚天都市报》)
舍身保护准考证的周玉兰,让我们看到了一名平凡教师的赤诚之心。看着重伤下的周老师,心有一丝不甘:如果准考证没有那么的“价值连城”,或许周老师能有更多精力自救或求救。
同样为准考证付出代价的还有陕西省子洲县的高考考生小师,据6月6日《华商报》报道,本是文科生的他竟领到一张“理工”类高考准考证,且已无法更改。
因为各种原因填错报考信息,这样的错误每年高考都有;因忘带、丢失准考证而无法进入考场,或是匆忙折返家中取准考证而耽误了考试时间,也年年上演。考生自身的责任自在其中,但就是这张兜兜转转的准考证,在成为了重点保护对象的同时,也成了考生和家长们的一大“心病”。
什么时候准考证的“意外”所带来的,可以不再是必然与高考擦肩而过或者其他无法挽回的损失?或许,我们可以为准考证松松绑。
不可否认,准考证是确定考生身份和考试类别科目等考试信息的重要凭证,也是防范替考的手段,但在现有技术水平和条件下,其实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身份认证形式。比如,由陪考的带队教师向监考一方说明情况、开具临时证明批准入场;以监考方存根照片与应考者相貌是否相符作为特殊情况下批准入场的参考标准等。当然,条件具备的地区可以尝试指纹认证之类。目前,山东、河北等省市已经有不少这样的改进范例,开辟绿色通道,对临时出状况的考生采取更加人性化的处理方式。
一张小小的准考证,其使用管理上的改进,相对整个高考制度或许只是一个小环节,但对诸多考生来说却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