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美国公共国际广播电台王牌节目《美国生活》于今年年初播出揭露台资企业富士康 “血汗工厂”内幕的单元,包括工人中毒、童工关节变形等。但《美国生活》在当地时间16日发表声明,宣布许多内容与事实不符,从而撤回该单元。
没见过中毒工人
童工年龄是猜的
据报道,《美国生活》1月6日播出的《戴西与苹果工厂》单元长达39分钟,由百老汇演员迈克戴西讲述在富士康工厂的见闻,包括会见因为iPhone荧屏清洁剂正己烷中毒的一批工人,中毒工人手颤抖到无法握住杯子;还有年仅12岁的童工,每天重复同样动作数千次以致关节变形;而且工厂有持枪保安全,宿舍不但拥挤如棺材,还遍布监视器等等。
时隔两个多月,戴西16日接受《美国生活》主持人兼执行制作格拉斯访问时承认,他并没有见过中毒工人,而所谓童工的年龄是用“猜”的,有些内容是他阅读其他工厂的情形而添枝加叶。格拉斯表示,戴西向他和工作人员说谎,他无法担保戴西所言的真实性,从而决定撤回该单元。
“作品是戏剧呈现
而非新闻报道”
戴西承认,虽然知道有些内容并非事实,但担心如果不用戏剧手法来增加吸引力,社会大众会漠视工厂虐工情况。因为一心想揭露内幕,所以有些“取巧”的做法。但他坚持做法无可厚非,他说:“我的作品是戏剧的呈现,而非新闻报道。我的错误是,同意把戏剧内容放在新闻节目中播出。”
戴西于2010年访问中国大陆,后来根据在深圳的见闻完成舞台独角戏“贾伯斯的苦与乐”,《戴西与苹果工厂》单元即属这个独角戏的一部分。
《纽约时报》、美联社等知名媒体全中招
这个揭露富士康内幕的单元播出后成为《美国生活》最受欢迎的单元,下载达88.8万次,网友因此发起要求苹果公司和血汗工厂断绝关系的运动。而包括《纽约时报》、美联社、MSNBC、HBO等知名媒体都跟进报道富士康工厂情况。
在虚构内容曝光后,《华尔街日报》艺评提丘特指出,戴西虽然是才华横溢的演员,但做法“不可原谅”。《华盛顿邮报》评论家马克斯认为“戴西被热情冲昏头”,《芝加哥论坛报》评论家琼斯则认为“戴西急于成名而走险”。
富士康欢迎改正
美国知名广电节目《美国生活》当地时间上周五撤销了今年1月份对苹果代工厂富士康的报道,称报道中存在捏造的内容。富士康随后表示,欢迎《美国生活》这一改正的做法。
(宗禾)
新闻回顾:
美媒群攻“苹果” 指责其纵容中国“血汗工厂”
据1月30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你愿意抵制苹果(公司)吗?”千人抢购iPhone4S的疯狂场面在中国出现两周后,一些美国媒体却鼓动美国消费 者做出相反选择。事件起因是美国《纽约时报》25日刊文揭露苹果在华供货商之一、富士康集团“压榨工人”的诸多细节,指责苹果公司对此置若罔闻。多家美国 主流媒体随后也对苹果开炮。
美20万人呼吁苹果改善血汗工厂 尤其是中国工厂
2月9日,一些苹果消费者前往苹果在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悉尼等地的总部和专卖店举行抗议示威活动。另外,25万人通过Change.org和激进团体 SumOfUs.org签署了请愿书,要求苹果制定相关的工人保护战略以应对其中国代工企业出现的“血汗工厂”现象。富士康是苹果在中国两家最大的代工厂之一。
在接连受到公众指责和抗议后,昨天,苹果公司在其官方网站上宣布,应苹果的请求,公平劳工协会(FLA)将对苹果最终产品组装厂商进行独立审计,其中包括 富士康位于中国深圳和成都的工厂。富士康零售部门主管、公司发言人胡国辉昨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FLA将对富士康在中国的至少四个厂区展开调查,预计会与“数千名”工人谈话。
江苏奥运吉祥物厂商要求英媒澄清血汗工厂报道
1月19日英国《太阳报》发表了独家报道《Olympic Slaves》(《奥林匹克的奴隶》),报道称伦敦奥运会官方吉祥物是在江苏省盐城市的一家名为彩虹公司的血汗工厂里制造的,此公司工作环境恶劣、工人工作时间长且报酬低等。
彩虹公司办公室主任宋永华告诉记者,公司从来没有接受过《太阳报》的采访,报纸上说是一位去年7月份在公司打工学生提供的情况,并说公司在生产奥运会吉祥物。实际上,去年7月份公司还没有 生产伦敦吉祥物的产品,10月才开始生产的。"《太阳报》上的图就可以看得出来,是夏天,报道完全失实"。目前,英国和香港已停了彩虹公司的订单,彩虹公 司在等待奥运会主委的检查。
相关评论:
编造“血汗工厂”的“说谎者”提醒我们什么?
虽说“身正不怕影子歪”,但虑及“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古训,我们仍须承认国际新闻战场的重要性,仍要认清“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改变。时不时冒出的“说谎者”提醒我们,要牢牢把握舆论战的主动权,务须推开新闻传播的“另一扇窗”
自媒体时代,两个“舆论场”的共存也改变了传统媒介生态。一味的道德说教,无异于掩耳盗铃、盲人摸象;单纯的事后辟谣,不利于主流媒体的权威与公信。谣 言不尽止于智者,更是止于真相,止于政府信息公开,止于对社会关切的积极回应。试想:当真相不再模糊,当事实不再遥远,有谁会选择"道听"与"途说"?
推"窗"后,我们更需"刚柔并济"。在当前的国际宣传格局中,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类利益相互碰撞。如何缩小设备、技术、手段与国际一流媒体的差距?如 何增强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尤其是能否打造出具有重大国际舆论影响的媒体组织?这些硬件上的答案都将决定这场没有硝烟的舆论战的走向。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近年来,从纽约时代广场的宣传片,到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走出去"的中华文化获得了世界的认可。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 场,提升国家"软实力",让文化产业与新闻传播相得益彰,也不失为在日益变化的媒介生态环境下抵御谣言、展现风采的一条捷径。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