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是甘肃省特有的民族之一。多信仰藏传佛教,同时保留原始萨满教成分。文化基本属北方游牧文化。除汉文化之外,包含有明显的蒙古和藏文化的成分。裕固族的丧葬仪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地区而异,有火葬、土葬、天葬三种形式。
火葬仪式。火葬主要流行在裕固族西部地区。人死后,先换新衣服,用酥油封七窍,在尸体未僵硬之前,用白布或黄布带把死者腿部膝关节和胳膊肘关节收拢捆住,尸体成弯曲状,双手贴耳,似胎儿形,这叫收尸。尸体呈胎儿形,也称“圆寂”,意为怎么来的就怎么去。视死者的个子大小,用一丈二尺或一丈五尺白布缝成布袋,将尸体装入布袋。再将尸体平放在用白布围成的长方形围帐内。在人死的当天,把喇嘛、僧人请到家里念经,意为“超度”。念经和停尸时间长短,一是视其家庭经济状况,二是视其子女或主要亲戚是否赶来,再则是根据气候而定,一般都要停尸两天或三天,在冬季也有停尸七天的。
裕固族的出殡多数是在傍晚。出殡的时候,家人将尸体放在一块毯子或白布上,毯子四角由四个人拉起,抬到本家族所固定的火化地点。火葬地点一般选择在风水好的地方。在火化地,事先已经完好十字形沟槽,并在其上加上木柴,呈现“井”子状,然后脱掉尸体的外衣,将尸体头南脚北、面东背西放在柴堆上并在木柴上洒上酥油和白酒。喇嘛念经后,围绕柴堆边走边念经,最后点燃木柴。送葬者等到整个柴堆燃烧完方可回家,且从家门前专门点燃的火堆上跳过才可以进入家门,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火化后的三天,由死者的女性亲属前去把燃烧后的死者的骨灰拾回来,在拾骨灰的过程中,必须从死者的脚趾骨开始拾,依次放入白布口袋中,最后将头骨放在最上面。然后按死者的年龄辈分埋进自家的坟场内相应的位置,在坟堆头上放置几块白石头。
天葬仪式。所谓天葬,即将死者放在山顶上,任凭野兽飞禽啄食,实行这种葬法主要是贫苦牧民。天葬主要流行于东部裕固族地区,除了少数有一定地位的人可以火葬外,一般人都要天葬。
现今的天葬是不成年的男女未婚夭折的才用此种葬法。天葬仪式大部分同于火葬,只是在停尸时,在帐篷中间栽三个木桩,年长的死者在帐篷十字线以上停尸,年轻者在十字请来念经的喇嘛,少则两个,多则二十几个。在停尸期间,喇嘛念经三至七天。待出殡后,留两个喇嘛每天念经超度,念七七四十九天,每天下午在五色布条。在第四十九天时,要举行抹孝仪式喇嘛给死者念指路经。
实行天葬的家族都选风水好、向阳的地方作为家族的天葬场。人死后全身不穿衣服,捆成胎儿形装入布袋。出殡时不许哭哭啼啼,在五更天,用马或牛驮上尸体悄悄送到天葬场,将装尸布袋取掉,解开捆尸布带,仰面朝天放在一块大石头羊肉、肚等物。待放置停当,请喇嘛念经后,送葬人即可回家。待三日之后,死者亲属再到天葬场探视,看看是否“超升”,即尸体是否被鹰雀吃掉了。如果被吃得干净、吃得快,就认为死者已经“升天”。如果剩下几块大骨头,子女把骨头拾到一起埋掉。如果一点不剩,就在当地摞上几块白色石头,作为死者坟墓的标记。若尸体未被吃掉,则认为不吉祥,须再次请喇嘛念经超度。
土葬仪式。土葬是部分部落在很久以前留下来的一种葬法。据说与图腾崇拜、古时木棺风葬和树葬有关,并有等级区别。土葬主要流行于酒泉黄泥堡裕固族自治乡和肃南县前滩乡裕固族地区。这一带由于靠近汉族农业区,受汉文化的影响较大,所以土葬很可能是受当地汉族影响而形成的丧葬习俗。在裕固族的传统中认为,土葬是不吉利的,土葬意味着被打进了地狱,以后上不了天堂。但对于贫苦的人们来说,迫于生活无奈,再加上汉文化的影响,土葬的存在也就不足为怪。
任何人的一生,都无法逃出诞生、结婚以及死丧等必须通过的仪礼的束缚。这些仪礼连同他们的过渡期仪式在各民族变社会文化发展当中都起了不小的影响作用。仪礼的发展,异或变革,对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有直接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裕固族丧葬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一般都采用火葬,停尸两天或三天,其余仪式、习俗基本保留。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