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把雄安建成一座大学新城

时间:2019-05-13 11:47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图片来源:新华社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大西北网讯  重点承接著名高校在新区设立分校、分院、研究生院等;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培育一批优势学科,建设一批特色学院和高精尖研究中心;打造知识溢出效应明显的大学园区;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新区办学,以新机制、新模式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统筹科研平台和设施、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中心资源,构建高水平、开放式、国际化高等教育聚集高地。
 
  作为千年大计,雄安新区不会是深圳和浦东模式的翻版,也不仅仅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承载地,而应是一座世界一流大学聚集的城市,是人类新思想的诞生地、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孕育地,是创新之城、活力之城、未来之城。
 
  大学应扮演关键角色
 
  在近现代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很多国际名城都是世界著名大学云集之地。
 
  大学与城市具有互动共荣的历史渊源。大学和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两大标志性成果。公元1088年建立的博洛尼亚大学被称为“大学之母”,随后,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先后诞生,逐渐成为知识和文化传承的中心。近一千年来,大学与城市逐渐形成了共生共荣的关系格局,大学在城市提供的空间中有效延续,城市为大学提供完备的公共服务依托与丰富的物质支撑。同时,大学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持续的活力,推动着城市的文明进程。
 
  在近现代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很多国际名城都是世界著名大学云集之地,例如在美国,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高校的硅谷地区和云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批名校的128公路地区,以大学为核心,带动了沿线城市工业化发展,成为推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并催生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大学已经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引擎、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国家实力增强的根基。千年沧桑,几乎所有的社会机构、社会组织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存亡兴替,此消彼长,而大学的组织形态基本保持稳定,这充分反映了大学的社会意义和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大学对城市未来创新发展具有关键意义。集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学,与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城市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大学的助力。一是打造“人才链”。创新发展关键在人,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培养各领域人才,推动创新人才聚集,充实城市的科技创新力量。二是服务“创新链”。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十二五”期间,高校牵头承担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大批“973”“863”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大学通过科学研究推动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三是打通“产业链”。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动紧密,大学基于其创新优势和人才优势,可以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链创新升级。
 
  基于大学的规划发展,雄安新区将更加凸显创新之城、活力之城、智慧之城的特点。如前所述,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成果产出、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学新城将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发展这一基点,有利于建成创新之城。大学是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在历史上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大学新城必将成为人类新思想、新智慧的诞生地,成为智慧之城。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座大学聚集的城市,必定汇聚了大批青年才俊,有助于充分释放城市发展潜能,打造活力之城。
 
  推动城市产业创新
 
  要面向未来发展需求,对教育、产业、城市进行统筹设计,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协同规划发展。
 
  构建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共同体。在高校周围布局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等,形成以城市为依托、以大学为核心的多个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共同体,在体制上、政策上打破条块分割的现状,对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配置;在空间上引导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双创园区等集中布局,构建产学研用互动渗透、紧密对接的网络形态,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减少科技成果转化环节、创新产业体系,打造创新高地。
 
  探索“产业+学院”模式。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和需求,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创建产业化学院。通过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产学研深度结合、全程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加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产业人才;通过校企人员联合攻关、优势互补,实现技术突破,推动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产业学院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产业升级。部分高校已经在产业学院的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例如,北京联合大学创建了国内首个机器人本科二级学院,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智能机器人产业为核心,以培养高端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引领全球科技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建设“新工科”专业群和“新经济”产业群。产业结构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动态协调是大学、产业、城市三者之间互动的关键环节,也是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互动的核心节点。迁入雄安的高校应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核技术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空天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产业相关的新兴工科专业和特色专业集群,适应当前产业发展急需,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同时要在“新经济”相关领域进行产业布局,实现产业发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撑,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
 
  促进城市资源共享
 
  以高校为轴心,构建科研、教学、生产、管理、社会服务和居住设施有机结合的新型社区,实现开放融合、资源共享。
 
  促进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共享。要优化大学内部组织机构,通过建立跨学科交融的新型机构、产业化学院等方式,突破体制机制瓶颈,促进资源整合利用,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工科人才提供组织保障。推动新区高校之间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生互换、教师互派和资源共享,形成大学资源共享联盟。
 
  促进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资源共享。将大学规划设计成为一个半开放区,大学与周围的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形成师资队伍、研发条件、实践场所等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建设集科研、教育、产业功能为一体的共享型综合平台。另外,大学的图书馆、体育场馆、礼堂、博物馆及公开课等教学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最大限度发挥高校的社会综合效益。
 
  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大学通过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先进外来文化、创造培育新型文化,推动创新成为国家和城市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
 
  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大学通过建设创新创业课程、组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加强创新创业实践、优化创新创业条件等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支持企业员工、社会公众参与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鼓励一切有益的微创新、微创业和小发明、小改进,将奇思妙想、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借鉴《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的“开环大学”理念,打破传统的学制限制,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不设定毕业时间和专业,学生可以自定节奏,选择在任何时候进入社会工作或者回校学习,提升学习使命感,优化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同时将产业发展的最新需求、最新成果反映到学习过程中,促进创新和创业。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我国高等教育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肩负着兴学强国的历史使命。高校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是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是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宝库。
 
  规划好、建设好雄安新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大学的关键作用,建设一座大学新城,依托大学引领城市厚积薄发,为城市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引领世界、引领未来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责任编辑:苏玉梅)
>相关新闻
  • 古代文人为何要把武则天描绘得很黄很暴力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