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脱贫致富路上的“巾帼”力量

时间:2018-01-17 14:56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经济日报 点击: 载入中...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安徽凤阳1月17日讯(记者臧梦雅)“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这样的婉转唱段在古老的江淮大地传唱不衰,黄梅戏代表作《女驸马》里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角色也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来到安徽,也许会被安徽当地具有传统美感的黄梅戏和花鼓戏,尤其是这类富于女性特色的戏曲唱腔吸引,而此次“新时代新梦想”新春走基层安徽站的采访第一站,又来到了花鼓戏的家乡凤阳,脱贫致富路上离不开每一个贫困地区和人员的努力,同样离不开撑起“半边天”的女性,而在此次的采访活动过程中,记者也注意到了一些具有新时代特色和脱贫致富精神的女性身影。
 
  
  小岗村养殖致富带头人殷玉荣接受记者采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臧梦雅/摄
  
  哪个养殖技术难做哪个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跟随采访团深入小岗村采访时,不仅见到了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老人和其他几位当年参与“大包干”的老人,也见到了如今这位新时代的致富带头人。殷玉荣是小岗村有名的养殖大户,2016年获评小岗村致富带头人,她的养殖场年出栏仔猪、肥猪800头,年销售收入50万。那么在致富的道路上,这位怀揣创业梦想的普通农村女性又有着怎样的想法呢?
  
  对于出生于1979年的殷玉荣来说,她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整个时期。“开始那几年亏本,也不懂技术,市场又不好,不懂技术就学,什么不会问什么,不懂就是问。等到自己技术好了,养殖好像也慢慢变好了,日子就好多了。”
  
  对于如何理解创业,殷玉荣说,“1978年那会,老人们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们都敢干,我们现在条件这么好,怎么干不好?大不了出点力,多问多请教,其实只要你愿意去干,就会成。只要你能舍得身子,就是不怕苦,总有一天你不但干好,还能赚钱。”
  
  后来她带着姐妹一起搞养殖,“他们也想学养殖,早些年养猪技术含量低,成活率也不高,后来给母猪配了产床,虽然投入多了但是仔猪成活率提高了,省的钱就在这里呢。这几年行情好了,好多人都在养猪,为什么有的人赚钱有的不赚钱?我觉得是这样,技术简单的做的人多,但是不一定赚钱,而技术难度大的,肯定做的人少,才能有人想方设法把它做好做精。你要懂多一点技术,避免了好多风险,就能赚钱。”
  
  对于以后,殷玉荣有着这样的计划,现在的圈舍卫生条件和基础设施不太好,村里规划新的养殖区,到时将会和其他养殖户一起到那边发展。同时,她还打算和小岗宝迪公司合作,宝迪公司可以提供猪苗、饲料等专业技术支持,另外还可以统一管理,降低风险。她相信,在自己的努力下,未来养殖场和自己的生活都会越来越好。
 
  
  大庙镇东陵村党支部书记李筱姣
  
  老百姓对我们更放心了
  
  “咱们现在讲究高质量发展,要提升村民的幸福感,我们针对这些指导精神,主要从两个重点方面落实工作,一个是全面实行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另一个是把我们的产业做起来。以前的村干部权责不分,老百姓在做事情时候也有私心,因此我们在2015年在全村实行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在开始推行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时,老百姓不理解,大庙镇东陵村党支部书记李筱姣这样说,“老百姓有这种反应是正常的,多年的思想转变不容易,这跟我们普通村民的实际生活有啥关系?一直以来在政策享受上难免有点偏颇,我们这时候就想,只有把老百姓赋予我们的权力作出规范,真正把‘小权力’也关进‘密笼子’,才是广大老百姓需要的农村管理工作。”
  
  她紧接着又谈到产业发展,“产业的重点尤其要向扶贫工作上联系,其实产业扶贫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现在省里的扶贫力度大,给了我们项目财政支持,贫困户创业后收益全部归其所有。我们认识到,现阶段只靠政策是不可能的,很多时候要通过老百姓自身的努力,得有想去创业、想去干事情的思想,只有将各种产业扶贫融入进去,才能让政策真正地帮助你。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产业扶贫,合作社、创业、务工,包括现在全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平台试点,利用现代的网络,把外面的先进技术思想都引进来,把我们东陵村整个的产业做起来,这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规划。”
  
  采访时,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时李筱姣不时提到“老百姓”这三个字,凡是涉及到全村的每一项工作事务,她都会为记者做出了极为详细的解答,看得出作为女性,她在对待工作上有着更执着的追求和不一般的细致,甚至到最后记者采访结束时,她仍然津津乐道今年接下来的每一件关系到“老百姓”的村务工作。
 
  
  东陵村草莓采摘园里的草莓
  
  我们的草莓不算大,但是好吃
  
  “我家种植的草莓看着不大,但是口感非常好。”记者刚刚进入东陵村草莓采摘园旅游扶贫示范基地,就被热情的村里人带着去尝尝这里的草莓。
  
  “原先只是做点小生意,但是为了维持生计嘛,又要供三个孩子念书,就去试着大棚种植,我们本身就是农村人,哪有不会种地的,听人说可以种大棚,就去试试了。听说这个平台很不错,请了大学生来建好,后期就承包给了我们各个村民,当时也没有多少钱,就跟两个闺蜜凑了几千块够了本钱,将大棚承包过来。现在又都讲究上网学习,我也在网上学学种植知识,也去各地考察学习学习,这样大棚就做起来了。”
  
  记者进入大棚,看到这里的生菜、茼蒿、草莓等都长势良好。陈如芬原先是村里的贫困户,2009年之前,陈如芬靠做点小生意艰难地抚养三个孩子,之后在村里帮助下,加入互助专业合作社,承包村里的大棚种植蔬菜。借着村里扶贫脱贫的契机,陈如芬开始了种植大棚,这片产业园里的大棚就是陈如芬的,刚开始试种蔬菜,后来看见来到凤阳、东陵的游客越来越多,让她想到农家乐采摘园,这草莓采摘也慢慢经营起来了。
  
  从一开始的8个大棚,靠四处奔走学种植技术,到现在陈如芬和妹妹妹夫已经共同经营租种了31个大棚,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如今,已经40岁的她,在承包这里的大棚种植蔬菜水果之后,不仅独自养大了三个孩子,更是在2016年凤阳县城买了新房。陈如芬的大女儿就在凤阳县城上高三,记者赞扬她是伟大的母亲,她却腼腆地避开,只是提起自己的孩子,“我家的孩子都很省心,我也顾不得管,不过现在的生活比以前确实好了太多。”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美丽乡村·江苏顾家庄:看“无粮村”如何脱贫致富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