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一学校93名学生40名特困 回趟家需步行3小时

时间:2016-10-17 22:33来源:大西北网-三晋都市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人们总以花朵的绚烂、纯真、充满活力,比喻少年儿童的天真烂漫、充满希望。孩子的童年生活,本来是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而在吕梁山深处的边远山区--临县刘家会镇彩树岭村易风学校,生活着这么一群孩子,他们居住的房屋建在山坳里,他们穿着别人给的衣服,父母不是离异就是身体有疾病。他们比不了城市孩子的优越生活,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电脑可以上网学习,没有名牌衣服换了一身又一身,也没有去过县城,更不要说去祖国各地游览大好河山。他们生长在不完整的家庭中,幼小的心灵时时伴随着忧郁与伤痛,那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朵里饱含着叩人心扉的无助的泪水。

10月11日,本报记者专程对该校的贫困生及其家庭进行了走访,并为全校学生送上了10箱奶粉,希望他们能茁壮成长,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文内图均来自《三晋都市报》

93名学生40名特困

从临县县城出发,一路沿着曲曲折折的山路向西南行驶,眼前的沟壑如大树的树枝般不断延伸,错综复杂。路不好走,颠簸得厉害,车身摇晃,大伙儿身体难受,期盼能早些到达目的地。行进了约30公里,才到了刘家会镇,四下询问,方知彩树岭村还在前方。再过近十公里,终于看到建在山顶处的彩树岭村。

进入村口,一幢整齐雄伟的三层建筑映入眼帘,外墙被刷成黄色,第三层搭建的是彩钢房。这里就是易风学校。学校前面有一片宽阔的广场,村里的公路从此穿行而过,三五成群的学生在这里玩耍,不时发出的叫嚷声,给本来冷清的山间村落增添了不少欢闹。

来到这里的人们会诧异,为何这个偏远的村庄里会有这样一个规模的学校存在?

易风学校设立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一共有93名学生。实行寄宿制,学生可以免费食宿。这里原本的学校条件很差,只有几间破旧的砖瓦房,学校前是一个深沟。随着村里的人一家家搬到城里打工居住,学校的学生流失不少。十来年前,从村里走出去的国家干部王易风及其子孙捐资助学,修建了新学校,还配有学生和教师的宿舍、办公室、厨房、餐厅等,将深沟填平。

彩树岭村位于临县刘家会镇、丛罗峪镇、碛口镇交界,学生就是来自学校附近这几个乡镇范围内的村庄。他们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因为家里贫困去不了县城,想着易风学校条件不错,花销不高,还可以吃住,离家又近,所以不少还在农村居住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上学。

其实,所有学生的家庭条件都不好,但更是有40位学生属于特困生。其中,有25名学生或者父母离异,或者母亲出走,或者父母双亡。还有8名学生或者父母两人、或者母亲一方存在智力障碍。这部分学生大部分由爷爷奶奶照顾,父亲有的出去打工、有的在村里种地放羊。从小缺失母爱、父爱的孩子们,见到陌生人有些腼腆,不敢说话,总是躲在别人身后。他们在家没有父母亲的关怀,更喜欢去学校与同学打闹。或许在他们心里,学校的生活更舒适些吧。

在教学楼一层有一个特殊班级,里面容纳了幼儿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共有39人,他们共有一个班主任,就是王香香。今年39岁的王香香是学校的临时教师,在这里任教已有10年。由于学生不多,就把三个年级凑成一个班,一个年级上一节课,上课时其他学生自习。她说,有的学生尽管是单亲家庭,但学习成绩很优秀。而有的学生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少和同学尤其是陌生人说话,在班里的表现不活泼。“学习方面,学生肯定指望不上父母能给做辅导,主要还得靠教师多下功夫。学生有个头疼脑热也得管,我们相处时间更多些,把学生当作自己孩子一样照顾。”

 

已经是中午时分了,按学校作息,还要上一节课。课间时间,安排学生们喝奶粉。幼儿园的学生小文用自己的碗接了凉水泡奶粉喝,喝完了又用清水自己把碗胡乱涮了一下,之后随意搁在教室的窗台上。小文今年7岁,母亲有智力障碍。脸黑黑的,头发肆意地长在头上。他的衣服可能是别人送的,号码有些大,很不合身。这件衣服不知多久没洗了,袖口和领口被蹭的油光发亮。同学们都笑着看他在教室里跑动。有同学说,小文有时还会学他妈妈的奇怪的行为呢。

趁着学生们午休时间,易风学校校长王宗保带领记者一行去几位学生家中走访。第一站是六年级学生小红家,4公里外的一步墕村。她8岁的弟弟小丁在易风学校上一年级,还有12岁的堂弟小花在五年级上学。学校每两星期给学生们放两天假,小红姐弟三人已有十来天没有回家了,这次能回家看一下,他们很高兴,迅速地钻上了车。

又是一段山路,野地、深沟、枣林、玉米地,基本上没有什么动人的风景。停下车,众人沿着一条村道步行下坡,又走了一千米。在山腰处,有一个杂草丛生的院落,大门口的土坡上一群羊咩咩地叫着。院子里有八孔窑洞,大多不住人了,显得有些破败,枣树上的枣儿没有人摘,落得满地都是。小红的父亲王谈顺正在打豆子,他今年仅有51岁,满头的花白头发,却让他显得有些苍老。他的妻子周长菊,46岁,有精神障碍,从屋里跑出来呆在一旁,数着自己的指头,嘴里念叨什么。

王谈顺说,他爱人是十八年前被人贩子从四川拐卖过来的。近年来,经民警帮助,王谈顺联系上了周长菊在四川老家的亲人,对方支持周长菊继续留在山西,与王谈顺好好过日子。“她的娘家人最近两年,每年还给她寄来一千元生活费呢。”由于妻子生活不能自理,啥活也不会干,王谈顺需要照顾一家人的生活,又当爹又当妈,生活颇为艰辛。他说,家里只种了几亩地,还有些枣树和核桃树,但去年枣的价格不高,仅卖了700元。为了减轻生活负担,他准备为妻子申请一个残疾人证,或许能有些补助。可是周长菊不愿去县城,这个证件就没办成。12岁的小红已经很懂事了,非常机灵活泼。她穿的衣服并不光鲜,一双布鞋也已破旧,但她还是把头发梳的整整齐齐。她深知家里困难,总是帮助父亲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采访间隙,王谈顺已经装好了一袋核桃,小红早已把扎口袋的绳子递到父亲面前。

王谈顺是家里的老四,他的六弟王金有的妻子也是被人贩子拐卖来的,也有精神障碍,至今无法找到亲人。王金有今年47岁,与四哥住在这个院里。由于神志不清,他的妻子多次离家出走,今年前半年离家后,至今未归。小花已经有半年时间没看到母亲了。为给上初中的大女儿赚学费,王金有养了60只羊,大门口的羊就是他养的。由于要经常到野外放羊,家里没有人收拾,新旧衣服、被褥杂乱地堆放在炕上。前几天,羊圈里的土塌下来压死了一只母羊,羊羔没奶吃。王金有正忙碌着煮开水泡奶粉,抱着羊羔喂奶。

从一步墕村再往西南走约3.5公里,就到了王家庄村。小兰的奶奶和母亲正在路边干农活。她的父亲马玉付已经50岁了,她还有一个哥哥在城里打工,而妹妹小金与她同在易风学校念书。马玉付的眼睛不好,远处的东西看不清,最严重的是腿有伤病,走路时很不自在。尽管身体不好,但一家六口人要吃饭,孩子要上学,他养了25只羊,每天要到山里去放羊。

同样的,这也是一个不幸的家庭。马玉付告诉记者,小兰的母亲王美秀是附近村子的,39岁,有智力障碍。结婚后,大儿子出生。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妻子的继父趁他不在家,将王美秀诱骗出去,又收了礼钱卖到附近的王家山村。马玉付多次找对方理论,可对方却将他告上了法庭。法院开庭了,审判期间,马玉付将王美秀抢回了家,他也因此被法院判了一年多刑。他的腿就是在服刑期间患下了疾病。

后来,马玉付又有了两个女儿。十多年来,大女儿小兰没有户口的问题,一直是马家人心头的麻烦事。由于家庭困难,去县城又太远,家里更没有车,马玉付的妻子王美秀生小兰时就在家里。更令人惊讶的是,小兰生在了厕所里,还掉了下去,奶奶听到儿媳的叫喊声,赶紧跑去将孩子拉起,清洗干净,救了小兰一命。由于在村里出生,小兰没有医院的出生证,派出所不能给她上户。就这样,小兰13年来一直没有户口。马玉付手里拿着一堆申请书、证明书,伤心地说:“派出所只认出生证,这些证明都不行啊。”望着绝望的一家人,记者一行人中有位当地的志愿者立即联系了临县公安局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对方表示,让马玉付再去派出所,根据有关规定进行申请认证办理户口手续。

小楷住在王家庄村西,从彩树岭村到王家庄村,没有公交车或班车经过。每到放假,今年仅8岁的小楷便与一步墕村的小红姐弟、王家庄村的小兰姐妹等人一起步行回家。因为小楷家最远,他告诉记者,“她们是女生,我每次都要把她们先送回家,自己再走。”不到8公里的路程,再加上山里有很多坡路,回一趟家,小楷要走三个小时。

父母离异,父亲长年在外打工,小楷的生活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王和平,53岁,看上去像年过六旬。他患有脑出血,说话不利索,一句话要说三遍才能说完整。王和平家是平房,但因缺乏资金,房子仍是毛坯的,家里陈设简陋,一副衣柜还没有刷油漆,粮食堆放在门口的一张铁床上。为了看病,家里花了不少积蓄,吃药、检查身体,一年就需要上万元。

小楷在不到一岁时,母亲就离他而去了,后来再没有看过孩子,小楷也对母亲没有任何印象。一旁的小楷一直默默地站在奶奶许金莲身旁。突然间,他无声地掉下了眼泪。也许,小楷是想妈妈了……

后记

从小楷家出来,这次短暂的走访结束了。在回程的路上,众人内心颇为沉重。我们看到的只是40名贫困学生中的一小部分。曾经在闲聊时,太原的一位朋友说,他家的孩子今年12岁,上小学,每周要学钢琴,一节课就200多元,还要上奥数、买衣服、电话费、零食,一个月下来,花费在数千元。这还是班里的中等水平呢。与这位城市里长大的孩子相比,生在农村的小红、小花、小兰跟他年龄相仿,但他一个月的花销够他们好几年用了。他们没有课外的兴趣班,放假在家就是帮父母干家务,没有什么可供玩耍的东西,小一些的孩子把从旧车上拆下的齿轮当玩具。尽管如此,孩子们的脸上依然绽放着天真烂漫的笑容。

说到底还因为贫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不断增加扶贫投入,并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就在上个月,吕梁市在临县召开了精准脱贫挂图作战和痕迹管理现场推进会,明确开展精准脱贫挂图作战和痕迹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以“十三五”脱贫规划为蓝本,以贫困户、贫困村为主体,以建档立卡数据为基础,以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包村干部为基本力量,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建设覆盖县乡村三级大数据平台,通过制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战图”,全程精准记录县、乡、村、户脱贫攻坚痕迹,实现户、村、乡、县四级联动。而临县县政府也拿出了实际行动,要求县乡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开展精准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工作,“百企千人进万户”精准帮扶,做到群众不脱贫、部门不脱责、干部不脱钩。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临县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易风学校的孩子们也能像城市里的学生一样更加幸福地成长。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三晋都市报  责任编辑:洪锦芳_BJS2838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